小麥五月關要高產,用藥很關鍵!
來源:中國網絡新聞報 作者:中國網絡新聞報 日期:2020/5/13 16:52:51 閱讀:
五月,當前大部分小麥處于灌漿期。灌漿期是小麥產量至關重要的一個時期,而此時也是小麥白粉病、銹病、吸漿蟲發生盛期,此時防治非常關鍵,打好這遍藥,產量就多了份保障。
一
赤霉病
赤霉病是淮河流域及長江中下游小麥主產區最為嚴重的病害,是典型的溫濕氣候型病害,由多種鐮孢屬真菌侵染引起發病。
其發生流行程度取決于田間菌源數量、品種抗性及易感病生育期的氣候條件。在正常年份稻樁帶菌率數量均能滿足發病的前提下,其中氣候條件是決定發病流行與否的主導因子。
抽穗揚花期是最易感病的生育期,遇連陰雨或持續高濕度(相對濕度≥80%)有利于病菌侵入發病;灌漿期則有利于病害擴展,發病流行程度加重。
藥劑選擇。小麥赤霉病藥劑如今有很多,農民朋友在選擇藥劑時,要本著科學施藥的原則,殺菌劑并不是越是貴的越是好的。在打藥時可加入禾奇正中藥葉面肥稀釋600-800倍液。中藥中的堿性物質及其他活性物質能夠破壞細胞膜,對病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同時對害蟲具有驅避、抑制繁殖的作用。
中藥制劑具有持效期長,治病范圍廣,不產生抗藥性,無殘留等特點,二者可結合使用,達到最佳防治效果。一些新型赤霉病防治產品,效果比較好,但價格也比較昂貴,除非在其它防治產品已經產生抗性的情況下(如噴施禾正中藥肥),否則不建議成為首選(有些新型產品,抗性產生較快)。
二
白粉病
白粉病,病部最初出現白色霉點,以后逐漸擴大成白色霉斑,病斑近圓形或長橢圓形,發病重時病斑連成一片,形成一大片白色至灰色的霉層,霉斑表面有一層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動立即飛散。這些粉狀物就是該菌的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層變為灰白色至淺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針頭大小的小黑粒點,即病原菌的閉囊殼。
再說很多農民朋友關心的防治藥劑,當田間已經出現白粉病時,要及時噴施藥劑進行控制,越早效果越好,目前,市面上針對小麥白粉病的藥劑有很多,但是,不同地塊實際情況不同,有些藥劑表現出的結果也會有差別,大家選擇合適自己的藥劑即可。需注意一下:使用化學藥劑防治時,根據發病的程度以及防治效果,中間間隔7-10天,可多次噴施。由于化學農藥見效快,持效期短,容易產生抗藥性,殘留大等特點。打藥時可加入中藥葉面肥稀釋600-800倍液,二者可結合使用,達到最佳防治效果。
三
銹病
小麥銹病分為條銹病、稈銹病和葉銹病3種,俗稱"黃疸病",其中條銹病是中國小麥生產上分布廣、傳播快,危害面積最大的重要病害。感病植株葉片早衰,灌漿不良,籽粒秕瘦,一般流行年份可減產20%-30%,嚴重時可造成小麥絕收。
藥劑盡量選擇復配藥劑,這樣安全性和效果都會更好一些。使用高效性化學農藥殺菌劑+中藥葉面肥稀釋600-800倍液進行中西醫結合防治。
四
蚜蟲
蚜蟲對于小麥的危害可分為2大方面,一種是直接危害,一種是間接危害。
直接危害:直接對小麥自身造成危害,附著于葉片、莖桿或穗部,吸食汁液,造成葉片發黃、生長停滯或白穗情況,特別嚴重的情況下,整株小麥枯死。
間接危害:蚜蟲作為一些病毒病的傳播載體,造成病毒病的爆發,進而危害小麥,比如小麥黃矮病,發生后小麥長勢較矮,最主要的傳播途徑就是蚜蟲,影響最終的產量和品質。
藥物防治:利用化學成分合成的各種制劑來毒殺麥蚜蟲。最好要選用高效低毒無殘留的生物農藥來結合防治。單一用藥容易使麥蚜產生抗藥性。配合中藥葉面肥稀釋600-800倍液進行中西醫結合防治。中藥中的堿性物質及其他活性物質對害蟲具有驅避、抑制繁殖的作用。
五
吸漿蟲
吸漿蟲是小麥的毀滅性害蟲,以幼蟲為害小麥花器和乳熟籽粒,吸食漿液,造成癟粒而減產。一般情況下,雨水充沛、氣溫適宜常引起該蟲大發生。一般減產10%-20%,重者減產30%
- 50%,甚至顆粒無收。
小麥吸漿蟲發育與小麥生育期關系緊密,凡是適宜小麥種植的區域,都容易發生小麥吸漿蟲的危害。小麥吸漿蟲發生危害具有隱蔽性,一般嚴重減產時才會發現。
而實際種植過程中,使用較多的還是化學藥劑防治,目前市面上針對小麥吸漿蟲的藥劑有很多,根據吸漿蟲發生嚴重程度和抗性來選擇藥劑,但是要注意劑量。配合中藥葉面肥稀釋600-800倍液進行中西醫結合防治。中藥中的堿性物質及其他活性物質對害蟲具有驅避、抑制繁殖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