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農業+生態食材”助力草原生態畜牧業產業發展
來源:中國網絡新聞報 作者:中國網絡新聞報 日期:2019/10/25 11:20:41 閱讀:
10月24日,中國農科院產地環境中心主任兼中醫農業標準委員會主任、中國農科院原副院長、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副主任、聯合國工發組織全球科技創新專家委員會執行主席、“中醫農業”首倡人章力建博士,中國林業與環境促進會生態旅游委員會會長、中國農科院產地環境中心中醫農業標準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孫建教授等中醫農業標準委員會團隊與中國農科院草原研究所原所長、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侯向陽研究員就《“中醫原理技術方法農業應用(中醫農業)”助力草原綠色畜牧業產業發展》合作研究項目進行了探討,并達成共識。
雙方認為:以國家”973”項目“天然草原生產力調控機制與途徑”的研究成果和”中醫農業”技術方法為依托,有機植入項目區草原畜牧產品生產程序中,促進優質高效草原綠色畜牧產品生產,延長和優化產業鏈,形成效益好、結抅合理、具有正向競爭作用的產業集群,有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
據悉,草原畜牧業是以草地為主要載體的家畜生產體系,是草原牧區的傳統產業和主體產業。大力發展草地畜牧業對促進草原牧區的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建國70年來,我國天然草地建設和草地畜牧業生產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面對草地承載能力下降與牲畜頭數迅速膨脹的矛盾,還有各種矛盾,如何實現草地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我們當前急需研究思考和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草原作為一種自然資源,是人類的寶貴財富,也是草原畜牧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隨著人們崇尚綠色食品和健康生活的理念不斷提高,消費市場對綠色安全食品需求量的大幅增加,推動了以天然牧草為食物的草畜養殖業快速發展。目前,我國約有60億畝草原,可利用草原40億畝,相關產業從業人員超過2億,對我國社會經濟生態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草原是草食動物畜牧業發展的決定因素。但過去由于人們的草原保護意識淡薄,以追高額利潤為目的,對草原采取的是一種完全掠奪式生產,草原損毀非常嚴重,草原退化、沙化、堿化使草原生產力銳減,不僅制約了草食畜牧業的發展,風沙揚塵天氣也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在草原面積不變、人口日益增多、消費不斷升級的新形勢下,面對生態脆弱、資源環境壓力增大、技術落后、產業鏈條短、牧民增收等困難。
近年來我國政府對草原惡化狀況給予了高度重視,在草原治理方面頒布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并給予了大量的財政投入,使草原惡化得到遏制并呈現向好趨勢。專家指出:
“中醫農業”可為生態牧業產品產地水、土、氣立體污染綜合防控和改善產地環境,促進動植物健康生長,保障畜產品的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探索一條我國乃至世界農牧業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中醫農業”將成為中國特色生態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了解,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草原生態建設,把發展草原生態產業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著力打造了中國現代草牧業示范區、草原生態實驗室、草原產業孵化中心、中國草原產業集聚區等一系列草原生態產業,逐步探索出一條生態草牧業發展的新模式。下一步應該以草原生態產業為主導,創建國家級現代草牧業示范區。在空間布局上必須高度融合中醫農業技術協同發展。包括:打造綠色生態環境區,發展各類優秀生態保護和修復的龍頭企業,為草原生態提供生態保護和修復技術,保護大草原的美麗,也為草牧產業提供綠色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牧產品食品加工園區,依據生態食材、生態原產地品牌,建立嚴格產品安全標準和認證追溯體系,為加工企業提供全程無憂的產業服務;以傳統的中醫農業技術賦能傳統產業,以產業的龍頭企業為帶動,使生態牧業深度的融入到健康的產業鏈環節中,從而帶動牧區生態原產地產品的標準化、集約化和規模化;建設草原產業新區,打造集政策、技術、信息、金融、培訓、公共品牌等高端要素于一體的綜合產業服務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