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生態中藥農業是必由之路
來源:中醫農業網 作者:中醫農業網 日期:2015/2/6 10:03:40 閱讀:
大健康產業的物質基礎
中藥資源作為大健康產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其可持續利用對于推動和促進大健康產業及中醫藥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所長孫曉波如是強調。
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更好地開展中藥資源的研究、保護和利用等有關工作,加強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解決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資源瓶頸,支撐大健康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鞏固中醫藥事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戰略地位。
孫曉波提出,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要整合創新資源,面向科技發展前沿,夯實基礎,提高原始創新能力。現階段需要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提高創新能力,有效帶動中藥資源研究的科學化、規范化、現代化,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促進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
一是要不斷完善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理論體系,充分運用中醫藥的歷史積累、實踐經驗,積極利用現代科學,特別是系統科學、復雜科學的思想方法和技術手段,開展多學科的交叉研究,進一步提升中藥材質量;二是創新發展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技術和方法,以提高中醫藥的臨床療效和服務水平為核心,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需求為立足點,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以中藥材大品種開發為引領,積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加快人參、三七等重要中藥資源的調查、保護、規范化種植、開發利用等全產業鏈的深入研究,提高中醫藥在健康產業發展中的貢獻度;三是要建立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標準規范體系,加強基礎標準、技術標準,服務標準、管理標準建設,建立中藥全產業鏈上各環節以有效性、安全行為導向的質量控制標準。
野生變家種促進資源豐沛
在當前國際形勢下,我國中藥產業已經進入全球資源配置的新階段,中藥資源的現狀亟待改善,以應對未來越來越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我國是世界中藥資源大國,也是全球最大的藥材供應國,如何促進中藥資源的可持續性健康發展,并將這樣得天獨厚的優勢轉變成為市場競爭中的戰略優勢,是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
十多年來為了緩解供需矛盾,促進中藥產業健康發展,通過引種馴化、野生撫育、人工栽培等多項措施的不斷推進,中藥材產量逐年大幅增加,中藥資源狀況有所好轉。藥用植物野生變家種(如黃精、防風、龍膽、柴胡、甘草、遼細辛、五味子、半夏、山茱萸、何首烏、天麻等),人工養殖林麝活體取香,人工合成牛黃的研制成功,國外藥用物種(如顛茄、西洋參、洋地黃、金雞納、番紅花、丁香、安息香、大風子等)的成功引種,解決了一些進口藥材資源和珍稀種類緊缺的問題。
黃精品種的資源建設堪稱典范。穩心顆粒是步長制藥的主要產品之一,而黃精是穩心顆粒的主要原料之一,年需求量較大。通過黃精基地建設,步長制藥感受到資源建設的重要性,同時也認識到了中藥資源的野生馴化與仿野生栽培潛力巨大。
步長制藥董事會從中藥原料藥材使用的質量安全性和數量保障性考慮,自 2003 年開始進行黃精GAP 基地的選址考察工作。先后調研了市場黃精藥材的來源產地陜西、四川、貴州、安徽、云南、山西、河南等地,收集了這些產地的黃精藥材樣品,通過對樣品含量檢測和外觀性狀特點,對這些產地的黃精進行了質量評價。通過質量評價,結合黃精的人工種植歷史、種植習慣、傳統加工方法、交通運輸、社會經濟、環境狀況、耕地面積、地形地貌等多種因素確定步長黃精基地的選址。經過綜合分析和比較,最后將步長黃精基地建設確定在陜西省略陽縣,以略陽為中心輻射到周圍陜、甘兩省黃精適生諸縣。
經過12 年的發展,基地目前已掌握了黃精的有性、無性繁殖,半野生撫育、規范化田間種植管理、采收加工等生產技術,解決了困擾黃精人工種植的技術制約,取得了許多原創性科技成果,形成了一套科學、規范的黃精生產質量管理規程和標準操作規程,建立了黃精的質量控制標準體系和質量保證體系。完成了黃精野生馴化與有性繁殖到人工生產的全過程關鍵技術體系的建立,成功建立了規范化生產基地。
循環利用,改變線性生產方式
對于中藥資源合理利用,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江蘇省中藥資源產業化過程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段金廒提出,推進中藥資源化學與資源循環利用研究,改變資源消耗量大,利用效率和產出效益低,廢物排放量大的傳統線性生產方式。
段金廒說,中藥農業生產過程及中小型中藥制造企業和大中藥健康產品生產企業所涉及的藥材/飲片生產加工、資源性產品深加工、中藥資源產業化過程的利用效率、技術水平、生產方式等尚滯后于現代經濟產業發展的范式要求,普遍存在著資源浪費、產品附加值低、消納量有限、再生利用薄弱、創新性缺乏等問題。導致中藥農業環節占有大量的生產力要素生產的藥材作為中藥工業深加工制造產業的原料,經水提、醇提或其他方式進行富集、純化等工藝環節,進入口服制劑或標準提取物等各類型資源性產品生產階段,藥材原料的利用率平均低于30% ,約 70%的剩余物被作為廢物排放或簡單轉化為低附加值產品利用。中藥注射劑在中藥資源產業體系中占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然而其終端產品中資源性化學物質的含量僅是藥材原料質量數的l%— 10%,用于中藥注射劑生產的藥材資源利用率不足10%,其90%的物質量被廢棄,造成了中藥資源的大量浪費和廢渣、廢水的排放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巨大壓力。中藥資源產業的GDP 越大,中藥資源經濟活動中的實物流量和資源消耗量就越大,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渣、廢水、廢氣等中藥廢棄物的排放量和環境壓力就越大。這種傳統工業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產出”的落后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形態將日益受到更多的社會與環境制約而難以健康發展。
為了實現中藥資源的有效利用與可持續發展,必然要求人們圍繞資源經濟產業鏈全過程,集成相關學科及其科學技術領域的最新成果,對其蘊含的資源性物質進行深入系統的生產與利用研究。通過資源循環利用策略的引導和推行,從根本上轉變中藥農業和中藥工業的經濟增長方式,推進中藥資源經濟產業發展模式和生產方式的變革。中藥資源化學的產生及其歷史使命也就在于此。
中藥資源循環經濟的本質是發展生態經濟。強調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要求實現中藥資源產業從數量型的物質增長到質量效益型增長的變革,從中藥資源經濟產業鏈環狀末端的終端治理到整個環狀系統全過程的生態性與經濟性雙效益協調發展的過程設計與控制的變革,從而實現在中藥資源產業化整個經濟流程中系統地節約資源和少廢棄物,實現資源經濟增長的減物質化。
從經濟活動主體規模分析,中藥資源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主要表現為企業自身發展模式、區域生態工業園模式和社會層面的循環模式。在企業內部的循環特征為:推行綠色生產、資源和能源的綜合利用、盡量減少廢棄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中藥資源,同時提高中藥資源利用效率及產品的品質等;區域生態工業園模式的基本特征為:通過中藥及其生物醫藥領域企業間的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與交換,形成產業間的代謝和共生耦合關系,建立共生產業群;社會層面的循環發展模式則表現為:中藥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體系和社會循環經濟體系,以實現消費過程中和消費后物質與能量的循環,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廢棄物的排放量。
在中藥農業生產領域,通過對大宗常用中藥材是以生產區域的科學規劃和基地建設,實施機械化、規模化生產,有效提高生產力水平,真正改變目前千家萬戶、千差萬別的生產方式和產品質量,以提升資源的生產效率,節約寶貴的土地空間。
生態農業是中藥農業必由之路
從20 世紀80 年代起我國走上大量施用化肥、農藥等的化學農業之路,從發展趨勢看生態農業必將取代化學農業。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郭蘭萍指出,生態農業也是中藥農業的必由之路。
生態農業是以生態經濟系統原理為指導建立起來的資源、環境、效率、效益兼顧的綜合性農業生產體系。是指在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營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
郭蘭萍認為,中藥材具有獨特的品質特征。與主要追求產量的農業生產不同,相對于產量,人們更重視中藥材的品質。而決定中藥材品質的通常是中藥材中所含的植物次生代謝產物。次生代謝產物積累在藥用植物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中充當著重要的角色。不使用農藥,通過適度的生態種植技術將藥用植物的病蟲害控制在安全線內,不僅符合生態種植的要求,更可能是提高藥材品質所必須。
中藥農業具有獨特的應用及市場特性。由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和生產成本大幅上升,造成農業生產成本逐年提高,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的問題日益嚴重。加上發達國家對農業的補貼,導致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面臨巨大競爭力,使得農業生態種植活動的開展舉步維艱。而中藥材不同,多數中藥材的原產地都在中國大陸,其生產、加工及使用的理論、方法、技術基本都掌握在勞動人民手中,中藥材基本不存在由國際市場帶來的競爭壓力。在中藥材生產中,通過開展生態種植,由于勞動投入增加可能造成的成本增加,或由于不使用化肥農造成的產量降低,完全可以通過品質提高帶來的價值提升抵消掉,與此同時,基于精細耕作的生態農業較大的人力投入,既是解決農業剩余勞動力在農業內部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更可能促進中藥生態農業的發展。
“中藥農業應具有完全不同于常規農業的特點,在生態種植方面具有巨大的優勢,生態農業必將成為未來中藥農業的中藥方向”
|